挑三拣四型
小张毕业于一所还不错的211院校,学的是财经方向的专业。按说小张的学校、实习经历、大学成绩都还算拿得出手的,但是秋招结束了,转了一大圈也没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。原因就在于小张实在是太挑剔了。没出校园的大学生总是有一种夸大自身能力的傲慢,小张心高气傲,普通的公司她根本看不上眼,嫌这个给的钱少了,那个公司的名字听起来不好听;特别好的公司,想进去无奈竞争又激烈,优秀的人一大把,自己早早被淘汰。看着身边的同学毕业季都拿到了offer,小张羡慕不已,但自己却还在求职季中继续蹉跎。
冲动鲁莽型
这类大学生被誉为“勤奋的懒惰者”,典型特征就是一冲动就海投简历,面试一场接一场,有时候连人家公司名字都还没记全就去了。面试时也基本属于毫无准备,针对HR的问题回答的也是大话空话套话。小宋这周的日程全排满了,上午中午下午几乎都有面试。看起来似乎挺好,但小宋很多都只是去碰碰运气,所以都没怎么准备,但心里还有点侥幸心理,觉得自己挺不错,说不定哪场就中了。其实什么行业什么类型的岗位都来一遍,是典型的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,而且事先也没圈几家重点公司,也没好好对公司相关情况做了解和准备。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浪费了时间,却是白折腾。
借机逃避型
这类大学生,临近毕业的时候,内心还对职场前途充满些许不安和畏惧,期望找到暂时性逃避的场所,因此喜欢把宝全压在考研、考公务员等可以逃避找工作困扰的身上。90后学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小孙,上大学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没有什么规划,浑浑噩噩地过了2,3年。结果到了毕业求职季,大家都在投简历去招聘会,一心想要继续躲在象牙塔的他却将全部的筹码都放在考研上。最后小孙还是考研失了利,毕竟考研不可控的因素比较多。走投无路的小孙,最后只能草草地找了一家小公司的文员职位,匆忙间就业。正所谓欲速则不达,到了新工作环境,他做了还没两个月,就辞职了。
这些负面的心态,归结到一点,高顿职业发展研究中心的Helen指出,还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对自身的规划和认识不清导致。
求职时的茫然无措其实追溯起来,是从进大学的第一天就埋下的祸根开始的。问问自己,前几年有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负过责,为求职做过准备,又做过哪些准备,是否有意识、完整系统地考证实习学习从而提高过自己,就能了解现在找工作难的原因了。
大一来洋光,为自己的专业提升第二竞争力,学文学、英语、外贸、旅游、酒店专业更应该为自己的就业提前做准备。大学生就业,在你入大学的第一天,就要提上日程。